听说中超俱乐部们都要改名啦~(中超足球俱乐部改名)

近日,中国足协发出的《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征求意见稿)在足坛炸开了锅,要求中超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和非企业化,就是今后的正式场合,俱乐部的名称不允许出现企业的名称,如果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无法通过足协的认证,那么就会被取消下个赛季中超联赛的参赛资格。

按照规定,下赛季中超16支球队中只有天津泰达、河南建业以及山东鲁能泰山三家俱乐部不用变更俱乐部名称,而北京中赫国安、上海绿地申花以及重庆当代力帆这三队则是可半保留,除此之外所有球队都需要改名!包括中超七冠王广州恒大淘宝以及新王登基的上海上港集团,当然,升班马武汉卓尔也在此之列。

规定强调的是中性化和非企业化,但是,纵观下赛季中超16家俱乐部的名称,从工商注册俱乐部名来看,除了深圳,其余15支球队无一例外全部都和赞助商亦或是股东名称相关。当然,足协在规定中也表明,若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原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乐部长期、连续使用,使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可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

       不过,这一条规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此类名称认定的俱乐部应为2004年中超联赛前已经参加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并连续参赛至今。同时,俱乐部未发生所属地方会员协会的变更。所以,按照这个标准从广州恒大到武汉卓尔都得改名称。

如果要论影响力、俱乐部品牌以及球迷群体中的影响力,恒大当属首屈一指,中超七连冠,两夺亚冠冠军,参加世俱杯等等,Guangzhou Evergrande已然成为中国足球的一张名片。但由于恒大是从2010年才买断球队全部股权,所以他们也得改名,与影响力等因素无关,只因为时间不足。

如果说恒大是近些年才崛起的霸主,那么职业联赛第一个王朝的缔造者大连万达则同样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对于惊险保级的大连而言,球迷都盼望“大连万达”的招牌重现中超联赛,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品牌来看万达无疑是大连足球最好的代言,不过根据新政,同样不行。甚至有球迷戏称,难道非要改成大连海蛎子队?

说完霸主我们再来看看升班马,深圳市足球俱乐部作为中超元年冠军,历史悠久,沉浮多年,健力宝后期经历了深圳上清饮、深圳红钻、深圳小牛资本等时期后,2016年佳兆业集团入主深圳足球,经过三年数十亿的不懈投入后,深圳佳兆业冲超成功,特区深圳足球重回中超舞台,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经历长期动荡后,正是佳兆业集团的入主和投入让球迷们看到深圳足球重新辉煌的曙光,欠薪和混乱管理已经成为深圳足球的过去。

卓尔集团从2011年开始接手武汉队,并且两度冲超。同佳兆业一样同为民营企业投资,自接手以来武汉卓尔从未更换冠名,七年间湖北球迷一直呐喊着卓尔队。如果要论文化,队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甚至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中听到他们把武汉卓尔队队歌《因为有你》作为片尾曲,一如《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之于利物浦。如果俱乐部改名,那么队歌也必须随之改变,这些歌曲所歌颂的球队文化也将成为历史。没有卓尔不凡,没有华夏幸福人,也没有Are you ready,广州富力。

类似这样的影响还有很多,如果俱乐部必须更换名字,那么球迷文化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甚至可以说,这么多年多方打造出的球迷文化都会功亏一篑。

此外,不少俱乐部在名称上都动过很大的心思,恒大淘宝、绿地申花、中赫国安,还有直接如重庆斯威,卖出冠名权的球队不在少数,自然都从中获利不少,但不少球队都没有从这方面谋取利益,深圳佳兆业、广州富力、武汉卓尔等等。如果非要改名,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其实职业化联赛离不开商业操作,去年7月,中国足协首次邀请第三方机构对2016赛季中超、中甲两级俱乐部的财务状况做出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6赛季中超16家俱乐部收入高达70.82亿人民币,但是其投入是更高的110.14亿元,一个赛季下来整体浮亏约4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俱乐部亏损2.5亿。

中超各俱乐部的财报显示,商业赞助占总收入的64%,赛事转播收入占14%、球员交易收入占11%、政府补贴占6%、比赛日门票收入占3%,其他收入另占2%。而在支出费用中,人工成本即球员和教练工资占67%,球员资产摊销占18%,青训成本占5%,管理费、比赛运营及其他成本合占10%。

毫无疑问,商业赞助收入占俱乐部收入的大头,而在这一块当中的大头自然就是那些俱乐部的股东们,也就是他们背后的“金主”,如果不能使用俱乐部名称,这些赞助还会如期而至吗?换句接地气的话说,“金主”们花了这么多钱,不就是想买个广告位?广告位不能打广告了,那还有谁愿意做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如果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俱乐部很难在顶级联赛立足,这两年降级的球队就是最好的例证,强如辽宁和长春,在资金枯竭后一样得去中甲厮混。

在职业联赛早期,建业、申花、国安等都是以企业属性嵌入俱乐部名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企业属性早已被“剥离 ”,在全国球迷心目中,国安就是坐镇工体的那支球队,申花就是上海队,而说到恒大、富力、卓尔,球迷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球队。当好不容易建立的球队文化被所谓《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一文彻底打乱,造成的影响,伤的又是谁的心?

足协的初衷是希望俱乐部能长远发展,能传承历史,能在现状下的“足球泡沫经济”里找到另外一条生路。但是强行改名的做法无论是对于赞助商还是对于已经在球迷心中打上深深烙印的球队在现行阶段都是无一利的。所以如此武断的改名是不是有待商榷?是不是能有另一种方式完成足协对于中国足球发展的长远规划?当然,还有3年的时间,或许在3年里双方都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布于 2022-12-24 02:12:3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8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