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热映,江苏有哪些“岳飞史迹”(岳飞的满江红相关资料)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于 锋

《满江红》热映,江苏有哪些“岳飞史迹”(岳飞的满江红相关资料)

  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张艺谋的《满江红》成为最火的春节档影片,岳武穆忠诚为国、赤胆为民的浩然正气贯穿于整部影片中,感染着银幕下的每一位观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戎马一生,南北征战,在江苏,他曾多次指挥抗金斗争,千百年来为江苏人民所铭记。

  故垒萧萧,岳飞牛首山大战金兵

  据《三朝北盟会编》《鄂国金佗稡编》《宋史·岳飞传》等史料及相关记载,岳飞在江苏开展抗金斗争,主要集中在南宋建炎三年至建炎四年(1129—1130)。岳飞率部转战于今天的南京、溧阳、宜兴、常州、泰州、淮安、高邮、江阴等地,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所留存下来的史迹,以及后世江苏人为缅怀他所建的纪念性建筑,有十余处之多,其中相当部分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南京雨花台区的将军山景区,游客不会错过这里的古迹“抗金故垒”,这是蜿蜒起伏在牛首山、韩府山、将军山的南宋作战工事,用赤褐色石块垒成,高低错落,连绵不绝。

  “岳飞先后两次在南京参加和领导抗金作战。”南京文史爱好者刘飞告诉记者,根据《宋史·岳飞传》等史料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岳飞就作为东京留守杜充的部将来到建康(南京)镇守。同年11月,金兵渡江,杜充弃城北逃,建康府失守。独力难撑的岳飞只能率部撤往广德、宜兴一带,收复了被金兵占领的溧阳,同时致力于发展抗金力量。

  第二年,在得知占领建康的金兵即将北撤,岳飞果断抓住战机,率部迅速从宜兴杀向建康,开始了对金兵的反击作战。

  “初战于清水亭,又大捷,横尸十五里。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

  《宋史·岳飞传》的生动记载告诉后人,岳飞领导的这场收复建康的战役主要由清水亭之战、牛首山大战、靖安镇之战等战斗组成,金兵横尸遍野,狼狈逃窜,岳飞共歼敌三千余人,收复了江南重镇建康,取得了宋金战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硝烟散去,故垒萧萧,南京牛首山、将军山等处的“抗金故垒”如今大致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湖之滨,岳飞衣冠冢千年矗立

  宜兴是岳飞军旅生涯中的重要一站,也是岳飞后裔集中居住的区域之一。在太湖之滨的江南古镇周铁,保存着岳飞的衣冠冢,以及岳飞第三个儿子岳霖的墓葬。

  建炎三年(1129)岳飞率部撤离建康后,转战于安徽广德、江苏溧阳一带,后采纳部将李寅的建议,屯驻到宜兴张渚。此地濒临太湖,地势险要,进可攻建康,退可保临安,战略位置极佳。

  在宜兴将近一年时间里,岳飞招收流散民众,扩充抗金部队,剿灭了劫掠百姓的太湖盗匪,还为当地百姓修筑了一条堤坝“岳堤”,将宜兴建设成一处坚持抗金事业的基地。在宜兴,岳飞还娶了一位李姓女子(李娃)为妻,岳飞也可以说是一位“宜兴女婿”。

  作为一名文学素养极高的名将,在宜兴大户人家张大年家的“桃溪园”,岳飞留下一段著名的《题记》,其中写到“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此文和著名的《满江红·写怀》一样,反映了岳飞抵御外侮、尽忠报国的炽热真挚的家国情怀。

  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后,子孙们逃散各地。第三个儿子岳霖侍奉岳夫人李氏一路辗转,最后定居于宜兴“唐门里”。岳飞被平反后,岳霖收集父亲遗物,在宜兴唐门为父亲建了一座衣冠冢,岳霖去世后,也葬于父亲墓旁,形成了现在的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

  记者看到,岳霖的墓碑上有“缵忠侯岳霖”几个大字。“缵”是“继承”的意思,也就是说岳霖继承了父亲的忠孝节义。岳霖生前就致力于收集父亲抗金事迹,他的儿子岳珂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和《鄂国金佗续编》三十卷,是现存最重要、最详尽的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

  生祠岳庙,靖江人不忘精忠岳飞

  在江苏的地名宝库中,能寻觅到若干和岳飞有关的地名,比如扬州市江都区的嘶马,因岳飞曾在此指挥作战,战马嘶鸣奔腾而得名;靖江市孤山镇的大营地、小营地,曾是岳飞部队驻军地等。而靖江的生祠镇不仅因为岳飞在此驻军而建,还保留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岳庙。

  据《宋史·岳飞传》等史料记载,岳飞率军战斗在泰州地区,主要发生在建炎四年(1130)。这一年,岳飞因战功被封为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率部从宜兴移驻泰州。

  在泰州期间,岳飞严整军纪,安抚难民,深得民心,他还按照朝廷部署,主动出击,增援被金兵进攻的淮安、高邮等地。淮安沦陷后,金军南下,朝廷诏令岳飞“还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以沙洲保护百姓,伺便掩击”(《宋史·岳飞传》)。岳飞认为,泰州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遂率军退保柴墟(今泰州高港口岸镇),并于南壩桥大败来犯的金军。随后,“渡百姓于沙上,飞以精骑二百殿,金兵不敢近”。“沙上”即现在的靖江。

  靖江市博物馆馆长朱苏钢介绍,岳飞将很多来自江淮地区的难民安置在靖江,如今靖江的朱、刘、陈、范、马、陆、郑、祁八大姓,即源于此。后来,岳飞离靖江前往江阴,百姓感其恩德,一路相送。岳飞脱下身上的白袍赠送给百姓,当地衍生出“岳飞赠白袍”的传说。

  岳飞走后,靖江百姓怀念他,建起一座祠庙,表达对岳飞护渡的感恩之情。这座岳王庙是我国最早的岳庙,要早于杭州西湖岳庙、河南汤阴岳庙。而岳庙所在地后形成靖江最早的集镇。由于此庙立于岳飞生前,是座“生祠堂”,小镇遂被称为“生祠镇”,沿用至今。

  朱苏钢介绍,生祠镇岳庙在历史上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自民国起,近现代靖江籍爱国实业家“纺织巨子”刘国钧曾三次出资修建岳庙,最终形成今天所见的生祠镇岳王庙。

发布于 2023-02-03 16:02:03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4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